“A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即将揭晓,宇树、智元还是有黑马杀出?

2025年10月16日 来源:具身智能机器人  浏览 3 次 评论(0)

资本市场从来不缺风口,但像人形机器人这样能同时点燃科技界与资本圈热情的战局并不多见。

 

上个月,宇树科技披露公司上市筹备进展,称目前公司正积极筹备IPO预计将在今年10月至12月期间向证券交易所提交文件。

 

而另一家A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有力争夺者智元机器人,在收购上市公司上纬新材后却一再否认“借壳上市”的打算,近期又被传出计划赴香港完成IPO


两家公司的竞速赛跑,已成为观察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01
资本涌入催生上市潮


2025年,人形机器人成为科技领域最炙手可热的赛道。IT桔子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机器人领域一级市场融资额已达386.24亿元,是2024年全年212.54亿元总融资额的1.8倍,资本涌入速度为历年之最。对投资机构而言,上市依旧是主要退出路径。

 

行业热度在央视春晚达到第一个高潮。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身着东北花袄表演《秧BOT》,一夜“爆火”,将“具身智能”这一前沿赛道推至创投风口浪尖。



政策东风也随之而来。8,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了我国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阶段性目标。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的天然载体有望核心受益。

 

与此同时,产业链上下游也在逐步形成:从核心零部件、模组厂商,到算法平台和系统集成商,正在形成一个多层次的技术生态。


02
宇树科技的渐进之路


宇树科技成立于2016年,相比2023年成立的智元,算得上是行业“老兵”。公司从四足机器狗起家,逐步拓展至人形机器人。


宇树的商业化进程在行业中处于领先位置。今年6月,宇树科技创始人、CEO王兴兴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宇树科技年度营收已超10亿元,公司规模达到约1000人。且自2020年以来,已连续五年实现盈利

 

这一成绩在仍处于“烧钱”状态的机器人行业中尤为亮眼。


 

在量产能力上,宇树也展现出丰富经验。2024年,宇树人形机器人交付量已突破1500台,还交付了2.37万台机器狗。这一量产规模在当前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宇树的战略定位被业界形容为“具身智能界的大疆”。如同大疆通过整合供应链降低成本、主导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一样,宇树强调硬件优先驱动。

 

王兴兴早年通过电机、激光雷达等核心部件自研,整合硬件供应链,降低成本。他曾直言:“成本一直是我们做所有东西的KPI,核心就是要赚钱”。


在资本运作方面,宇树科技选择了更为传统的IPO路径。7月18日,宇树科技在浙江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辅导机构为中信证券。


按照辅导工作安排,中信证券将在今年10月至12月对公司是否达到发行上市条件进行综合评估。这意味着,如果一切顺利,我们很可能在2026年上半年见证A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诞生。


03
智元机器人的高举高打

 

与宇树的“渐进式”发展路径不同,智元机器人自20232月成立伊始就备受关注。 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浓厚的“华为基因”

 

公司联合创始人彭志辉(“稚晖君”)曾以“华为天才少年”身份成名,而随后加盟的邓泰华,曾任华为公司副总裁、无线产品线总裁、计算产品线总裁。



智元的发展战略也更偏向华为式的软硬一体,做全栈技术研发和全产业链。这意味着其模式更重,前期投入更大。

 

在资本运作上,智元展现出更加灵活的策略。7月初,智元机器人以一场收购上市公司上纬新材”的操作,引发市场对其“是否借壳上市”的猜想。


尽管智元机器人及上纬新材再三强调,未来36个月内不存在借壳上市的安排,但依旧阻挡不了二级市场的热情,上纬新材股价从今年6月末迄今涨幅超过16倍。这种疯狂表现彰显了市场对“A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高度期待。


由于股价存在异常波动,上纬新材自今年9月26日开始停牌核查,直至10月13日复牌。


分析师认为,智元用了一套“创始人SPV+分步收购+换股重组”的组合拳,绕开了IPO排队的慢车道。

 

与此同时,智元也在谋划港股上市。据市场消息称,智元机器人正筹备明年于香港IPO,目标估值高达400–500亿港元(约51–64亿美元),由中金公司、中信证券和摩根士丹利共同负责承销。


智元机器人究竟会采取何种方式登陆资本市场,仍待进一步观察。


04
多方竞逐的资本化进程


除了宇树和智元,A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又迎来了新的“竞争者”。

今年7月,在新三板创新层挂牌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四川天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公告表示已启动科创板上市辅导,当即被视为一匹黑马杀入战局。但很快公司又在更正公告中补充提示称,部分数据不满足相关规定的上市条件,存在无法在上交所上市的风险,让战局更加扑朔迷离。


 

此外,今年8月,已于港股上市的人形机器人企业优必选宣布,日前与国际知名投资机构InfiniCapital签署10亿美元战略伙伴合作协议。

 

再加上各大人形机器人企业的融资热,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整个人形机器人赛道正在迎来资本化浪潮。


05
为何争夺“第一股”


在这场上市竞速赛背后,是企业对资源、品牌和退出路径的多重考量。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光环意味着强大的品牌效应。比起动辄百页、充满专业术语的招股书,“行业第一股”显然更容易打动人心。

 

上市也关乎企业未来的资源获取能力。人形机器人是典型的重资产赛道。从算法开发到硬件制造,从样机迭代到量产落地,每一步都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融资节奏越快,就越能抢占先机,构建起技术和市场的双重壁垒。

 

据第一财经此前的统计数据,港股排队的AI企业已超20余家,较往年同期明显激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智元会通过二级市场灵活的资本运作,绕开IPO排队的慢车道。

但无论是智元通过SPV收购实现控制权变更,还是宇树启动IPO流程冲刺科创板,虽然路径不同,但目标一致:争夺市场认知、获取资源支持、抢占窗口期,从而在漫长的产业周期中,率先迈入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


06
谁将胜出?

 

随着2025年第四季度的临近,宇树科技提交上市申请文件的日期愈发临近。从上市进度来看,宇树科技目前处于领先地位,有望成为货真价实的“A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而智元机器人无论是在A股的提前布局,还是被爆出稳步推进的港股计划,也都再次反应出市场对其登陆资本市场的强烈预期。


宇树与智元的竞争,本质上代表了具身智能两种发展路径的较量。



宇树的“硬件驱动”路径优势在于商业化进程更快,成本控制更好,通过核心部件自研,整合硬件供应链,降低成本。这也使其被称为“价格屠夫”。而智元的“软硬一体”路径优势在于技术壁垒可能更高,生态构建更具想象力。

 

从组织架构看,两家公司也截然不同。智元是自带大公司经验做创业公司,而宇树更像是典型的创业企业。 


这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争夺战,不只是一家公司的胜利,更将检验两种不同技术路径与商业模式的成色。资本市场正在为人形机器人的故事买单,但最终评判标准的,仍是实实在在的商业化能力与技术突破。

我来说两句
人参与 丨 评论0条)
图标
注册 登录    
评论列表
每页 10 条,共 0 条
×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欢迎投稿

×

邮箱:15236061639@163.com

QQ:60298351

微信:a18137798589

(版权所有 科工网&北京天云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 Copyright 2015 - 2022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0211号-5   |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