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方法

2025年5月21日 来源:新工业网  浏览 2 次 评论(0)

数字化转型已逐渐成为传统制造企业跃迁发展的关键路径,通过诊断评估识别企业的核心问题是企业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的基础输入。数字化转型现状诊断评估方法的研究,不仅可以让企业认识业务及技术的现状,也能结合企业自身差异化战略和特性明确企业转型的针对性方向及未来能力建构的目标,直接指导企业未来工作开展及项目建设。当前,国内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标准及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标准等从建设标准的角度为企业开展现状识别和诊断工作提供了参考,国内部分学者在评估模型的基础上也增加了对绩效指标的考核以实现对结果的评价。


一、传统制造企业开展诊断评估面


(一)临的问题


为了对数字化转型战略制定及系统实施指明方向,多数企业一般通过自主调研分析,或参考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标准及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标准等标准模型开展现状评估工作。当前,数字化转型越来越强调对企业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的价值重构,强调基于企业的自身属性定义差异化的价值主张,塑造有竞争力的价值创造模式。因此,企业仅仅通过自主调研分析和参考评估模型开展现状诊断工作存在诸多不足。


(二)适应性问题


评估模型虽然选取了普遍代表性的评价条款,但缺少对企业自身方向的考虑,对于商业模式千差万别的企业而言通用性有余,适应性不足。通过调研分析仅关注到业务部门提出的表面问题和需求,但这些问题和需求与企业整体的发展战略和转型方向的匹配性仍需验证,容易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落入“需求驱动转型”而非“价值驱动转型”的怪圈。


(三)有效性问题


多数的评估模型侧重于对条款符合性的评估,对于企业正在开展的工作的有效性、是否真正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缺少准确评价,往往很难回答“符合条款后,是否对企业的经营价值有帮助”。通过调研分析容易造成对企业问题掌握不系统,难以发现真正的问题原因,方案制定不够深入。


(四)重技术轻业务问题


多数模型侧重于数字化技术的评价,缺少对业务本质机理的挖掘与评估。企业在开展调研分析的过程中也容易偏向于易解决的信息系统和技术的问题,对真正影响战略目标的业务管理和流程问题却很难触及。


二、传统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方法模型


(一)总体模型


本研究旨在构建一种系统性开展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评估的方法,覆盖传统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现状诊断阶段的战略解构、差距识别、问题剖析和措施制定的端到端过程,找准企业的既定目标和远景目标,分析发生型差距和设定型差距,将真正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绩效的问题识别出来,进一步对问题进行层层分解,挖掘问题根因,触类旁通全面从业务、应用、数据、技术、安全、资源等方面查找根因因素,并针对性制定解决措施。


诊断方法整体分为三大步,包括发现差距、鉴别问题和剖析根因。发现差距阶段,梳理明确企业已有目标,通过企业战略解构、内外部环境分析等明确企业远景目标,通过对比已有目标、远景目标及现状之间发现企业当前存在的差距。鉴别问题阶段,将发现的差距投射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四个绩效层面进行分析,找到真正影响传统制造企业生产经营的问题。剖析根因阶段,将前一阶段识别的问题进行层层的分解直至不能分解,再从业务、数据、应用、技术、网络安全和资源方面找寻根因,针对根因制定解决措施,对照目标对措施的执行进行动态的审视和复盘。


(二)发现差距


差距是企业现状对比目标的不足。在此阶段,传统制造企业可将差距拆解为发生型差距和设定型差距。发生型差距是企业当前现状对比既有目标的不足,企业既有目标通常是明确的,此类差距的产生通常是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设定型差距是企业当前现状对比远景目标的不足,企业远景目标通常是方向性的,在现在诊断过程中,需要将企业的战略结合内外部环境进行解构分析,使之进一步具体化、可衡量,此类差距的重点是明确远景目标及具体化当前现状。


(1)既有目标识别


传统制造企业的既有目标通常包括企业当年度设立的经营指标、绩效目标、重点工作及业务领域的具体需求等。既有目标的识别可通过分析企业的年度、月度经营情况报告、绩效目标分析报告及重点工作总结等来提炼,通过高层领导沟通、业务部门沟通进一步补充完善。


(2)远景目标设定


远景目标需从企业战略、国家政策、外部趋势、标杆案例和评估模型要求的要求出发,系统拆解分析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战略重点根据企业发展规划识别企业核心价值主张,分析企业的关键成功要素,通过战略地图等方式对企业的目标指标进行层次分解。国家政策分析重点从政策发展要求和政策红利入手,分析政策路线方向、法律法规变化、合规要求等。外部趋势重点分析行业竞争压力、竞争对手策略、供应商压力、经销商和客户趋势、行业新进入者趋势和替代产品和技术的趋势。标杆案例重点分析行业内外标杆的商业模式、业务管理模式、新技术应用案例等。评估模型要求重点参考数字化转型标准和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标准的要求。


(3)现状定位


企业生产经营的现状从资料解读、业务调研、信息化调研和评估模型评估等维度出发,全面了解企业当前在各领域所处的位置。


在业务调研中,采用高层访谈、业务部门调研等方式挖掘业务发展的需求,通过对照卓越绩效模型等方式系统性对企业业务进行有效性评价。在信息化调研中,通过对信息化部门、业务部门等调研,全面了解业务系统对业务支撑情况,技术拓展性、安全性和基础设施满足情况。同时,通过智能制造成熟度模型和数字化转型评估模型等方式补充了解企业主要问题。最后,将从业务调研、信息化调研和评估模型评估等维度了解的问题整理归类。


(4)发生型差距和设定型差距识别


在差距识别过程中,重点要将目标的具体性表现与现地现物识别到的现状进行逐项分析对比,以便精准拆分差距要点。既有目标与现状定位之间的差距形成具体发生型差距,远景目标与现状定位之间的差距形成设定型差距,再将发生型差距和设定型的差距进行综合,形成企业当前生产经营中的总体差距。


(三)鉴别问题


在对比目标和现状找到差距后,要进一步将差距对比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目标进行效益分析,找到差距背后的真实问题。在对比企业核心目标的分析过程中,参考平衡记分卡模型,重点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及成长四个维度进行分析。


财务维度重点分析企业的股东、投资者和领导层所关注的整体财务表现,重点可包括差距对扩大销售机会、扩大客户规模、改善成本结构和提高资产利用率等方面的效益影响。客户维度重点分析企业的外部核心用户群体所关注的价格、质量、交期、体验和品牌等方面的效益影响。内部流程方面,重点分析内部员工所重点关注的流程运行的效率、质量、结果方面的影响。学习和成长方面,重点分析影响企业整体创新及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人员资本(包括员工的技能、知识及能力等)和组织资本(文化、团队及影响力等)方面的效益影响。


综合以上分析,若差距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益,则将差距进一步识别定位为问题。


(四)剖析真因


在找到传统制造企业生产经营的重点问题后,需将问题进行层层拆解并深入剖析真因,找到真实的影响因素。


(1)问题初筛


将问题通过连续发问的方式细化到不可细分的维度,同时将问题按照业务、技术和资源三类进行初步划分,以方便后续进一步深入分析根因。


(2)根因分析


在初步筛选问题后,从业务、应用、数据、技术、网络安全和资源等维度查找真实影响因素。


业务方面,重点分析对照企业在业务流程的策划、执行、监控和改进方面的原因,查找传统制造企业在产品研发、订单交付、营销服务、体系管理等核心业务领域的真实原因。应用方面,重点分析应用系统覆盖、系统在功能体验、系统整体集成、系统在智能化应用等方面的真实原因。数据方面,重点分析数据整体体系建设、数据标准完备性、数据资源共享性和数据分析应用方面的原因。技术方面,重点分析整体技术架构的鲁棒性、可拓展性、分析平台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原因。网络安全方面,重点分析网络安全的技术应用、管理制度和运维管理的原因。资源方面,重点分析设备自动化及智能化程度、人员能力、治理体系和组织保障等方面原因。在识别到问题的根因后,将根因进行归类整理。


在明确问题产生的根因后,传统制造企业可根据根因进行重点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及数字化转型措施,确定转型重点方向和核心领域。


结语


以现状诊断分析识别企业生产经营的重点问题是传统制造企业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及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的关键。传统制造企业开展现状诊断的核心目标是识别真正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问题,并分析出根本原因。


传统制造企业可通过发现差距、鉴别问题和明确根因三个步骤来发现根本问题。发现差距可通过既有目标的梳理,远景目标的设定及现状的定位来识别;鉴别问题可将差距进一步与企业生产经营直接相关的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成长层面的分析识别;剖析真因可通过问题初筛和业务、应用、数据、技术、网络安全和资源等方面的具体剖析进行根因分析,从而根据根因确定后续数字化转型的重点方向。

我来说两句
人参与 丨 评论0条)
图标
注册 登录    
评论列表
每页 10 条,共 0 条
×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欢迎投稿

×

邮箱:15236061639@163.com

QQ:60298351

微信:a18137798589

(版权所有 科工网&北京天云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 Copyright 2015 - 2022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0211号-5   |   营业执照